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视频介绍
   中心结构
  师资队伍
   中心负责人
   师资状况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教学手段
   实验室预约
   实验室利用一览
   课表查阅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
  教学资源
   常用课件
   ITAT课件
  教改科研
   教改项目
   教改论文
   研究成果
  中心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我校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理念,完善符合实验教学规律、分层次的多元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实验资源共享,建立更加完善的开放实验教学环境。将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型、开放型、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良好自我运作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建设发展思路
    (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
按照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建设我校的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优化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适时推出前沿性实验。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弹性选择空间。
    (2)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开发出新型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与配置,完善实验室设备和环境建设,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管理体制和开放实验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努力营造一个“面向学生、面向未来、面向高科技”的创新实践环境。
    2.发展规划
    (1)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制定一套内容先进、符合21世纪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牢固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完善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2)继续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继续完善实践课程建设。紧跟计算机发展新形势,陆续完善实验指导教材、综合性指导教材和计算机类创新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新编教材5-10种,争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2项,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1-2门。
    (3)完善学生自主研学创新实践体系。完善“骨干教师引导—优秀学生自主—科研训练导向”的优秀学生自主研学创新实践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以学生科研兴趣为主导的自主研学创新实践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自主研学和学科创新竞赛学会做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4)继续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与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相融、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用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使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具有更加合理的配置。争取师资队伍规模达到5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数达25%。
    (5)进一步促进实验室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完善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实验设备运行维护的软硬件保障措施,实现实验室全方位开放管理,以满足学生自主研学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充实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扩大实验教学的受益面,实现中心的全面开放,争取在3-5年内建成高层次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点建设资金,加快IT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步伐,并与中软国际合作建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中心,稳步建设中心的软硬件条件,并不断更新中心实验设备;积极进行实验技术开发、实验教材和网络资源建设,推进ITAT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和IDUP(iPhone开发大学计划)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搭建高新技术实践平台,实现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